🌿【走讀二橋里|一里一故事】🌿

31日我們隨著王淑盈老師走進鶯歌重新發現二橋里🏞️,古稱「僑仔頭」,因行政區兩端各有一座橋,於日治時期因此得名「二橋」。此地名源於地形特色,一橋通往鶯歌,另一橋通往大溪,展現獨特的河階地貌,也象徵著人與人、城與鄉之間連結與流動的生活智慧。

首先造訪的是庄頭信仰中心永安宮,宮內同時供奉土地公與土地婆,神像由整塊石頭雕成,氣勢莊嚴,是地方居民精神的依歸。

王老師也帶領學員探訪二橋國小🏫,校園過去最大特色就是甕砌成的牆面,如今雖多改為青花瓷磚和馬賽克拼貼,但學校側邊仍有一面甕牆默默見證著歲月的更迭。隨後由二橋國小校長林朝榮親自導覽,分享學校多元化的陶藝教育與地方連結,展現出校園蓬勃的學習活力。

不遠處的鶯歌工商,原址竟是昔日軍營遺構。王老師說,值得留意的是,鶯歌工商地下一樓的格局竟與現今鶯歌陶瓷博物館相同。原先這裡計畫興建「桃博館」,而陶博館的現址則預定為鶯歌工商。這段錯位的歷史,成為地方發展的獨特印記。

而最令人驚艷的,是一項曾風靡全台、遠銷日本的傳統工藝——「蟲包」。約在七十年前,蕭姓人家向日本師傅學得「蟲包工藝」,當時全村五十戶幾乎家家製作,形成熱絡的家庭產業。蟲包以相思樹上蓑衣蟲的蟲蛹為原料,取下後曬太陽讓蟲跑出來,再泡水、搓揉、熨平、剪裁,製成柔韌透氣的「蟲布」,其纖維韌性是蜘蛛絲防彈衣的四倍。

這樣做成的手提包與皮夾等,兼具防水與韌性,曾是外銷日本的高價精品。雖然二橋里蟲包產業已消失,但如今在日本群馬縣仍可見這類的傳統工藝。

最後,王老師帶領學員們拜訪了臺灣工藝之家「丹陽工坊」,由陶藝家許旭倫帶大家探索陶土的生命語言及創作理念,透過作品展開藝想世界的對話。

從蟲包到陶藝,同樣蘊含土地與雙手的溫度。從自然、工藝到教育與信仰,二橋里的故事交織出一幅屬於鶯歌的生活文化長卷。

#三鶯社大 #走讀二橋里 #一里一故事 #永安宮 #二橋國小 #鶯歌工商 #丹陽工坊 #蟲包工藝